构成上述接地体时,埋入降阻剂中的金属接地件,如使用圆钢,直径d应大于10mm;使用扁钢时,应大于或等于40×4mm。
当每米降阻剂用量为9-12公斤时在上述ρ值为100、150、200、250、300。
降阻剂本身的电阻率很小,物理降阻剂的电阻率仅为0.51Ω.m(在国内众多降阻剂中是很先进的),把降阻剂包在接地体周围,同土壤的电阻率相比,降阻剂的电阻率一般要小两个数量级,因此可忽略降阻剂的电阻,把降阻剂视为金属,这就等于接地体的尺寸增大了,从而到达降低接地电阻的目的。
物理降阻剂是由强导电材料、防腐材料、固化材料及填充材料等组成。强导电材料用来降低接地电阻;防腐材料抗腐蚀,用于延长接地体常规使用的寿命;固化材料起凝聚作用,一方面使降电阻剂不会被雨水冲掉或流失,另一方面,能使降阻剂与接地体严密结合,形成一体,并起到吸水及保水作用。
一般氢离子浓度越高,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所形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愈大,如下式:
从式(2)中能够准确的看出酸性愈强,电动势愈大,腐蚀电流亦增大,腐蚀速度随之加快。反之,碱性增大,电动势减小,对腐蚀有抑制作用。HTJ-03型降阻剂的PH值为9.6,呈弱碱性,故能降低腐蚀速度。
将降电阻剂用于金属接地体周围后,其首先紧紧地包裹在接地体的周围,并与土壤层严密连接,形成一个较大直径的导电体,而且此导电体会在大地中出现树枝状的延伸体,产生树枝效应(降电阻剂通过土壤缝隙向周围土壤里渗透),这样降阻剂成为一个最好的媒体,其内层与金属接地体严密相连,而其外层又与土壤严密相连,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接地体与土壤的接触电阻。
氧对钢铁的腐蚀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由式(2)一样能看出氧的影响,有人做过实验,在没有氧气的场合,饱和食盐水在80-150oC的范围内,对钢基本上没有腐蚀。
但是,一般的土壤都比较松散,透气性好,金属接地体与土壤的接触面有很多空隙,氧气充足,这样必然加大腐蚀速率,而降阻剂对金属接地体包裹的很严密,这样便隔离了金属表面的氧气,同时又能隔离土壤中腐蚀液体的侵入,因而给对金属接地体营造了一个密闭安全的环境。
因为接地极及其引线多为金属材料,其阻值较小,所以(1)项可不考虑其对接地电阻的影响。可以说(2)和(3)项几乎占有全部的接地电阻值,因此改善此二项的阻值,使之整体接地电阻值降低是很重要的方面。
实际接地电阻的计算很复杂,涉及因素较多,诸如土壤情况、天气特征情况等。以下计算公式是按照理论及实际工程运用中加以总结出的,仅供设计施工参考。
在降阻剂的使用的过程中,降阻剂使用后在24小时内能完全固化。不会被雨水冲走或流失;降阻剂的保水量40%以上,这就为降阻剂的长期稳定地降低接地电阻创造了条件。同时,降阻剂的吸水性良好,其吸水性能可比沙质土壤高6倍,使其能随时补充干旱失掉的水分,这一特性在北方多旱少雨的天气特征情况下最能表达出来。
金属接地体无论是在土壤中,还是在降阻剂中,经过长期变化,腐蚀是不可防止的。通常腐蚀强弱和金属接地体周围环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影响土壤腐蚀性的因素有:酸性、氧、含水量、电阻率、含盐量、杂散电流、细菌等。降阻剂之所以能够大幅度的降低腐蚀速度,除了防腐材料的作用外,还得益于它控制了腐蚀的环境,对上述诸多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现重点讲述前两项:
随着防雷、防静电工程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解决工程的接地问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准确的控制降阻剂的用量,做到即能到达工程的设计的基本要求,又能不造成材料的浪费,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地质条件,根据土壤电阻率高、低,我们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出接地电阻以及降阻剂的用量:
在接地体周围使用降阻剂敷设时,糊状降阻剂浆液会在土壤一些范围内发生渗透,并向外扩散,使渗透区间的土壤电阻率大幅度的降低。这也正是我们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经常遇到的,越是土壤电阻率高,越是土质恶劣的风化岩等,用了降阻剂后降阻效果越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降阻剂暂行技术条件”中规定,在金属腐蚀试验中,表面平均腐蚀率不大于0.05mm/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