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防雷接地工程设计方案
湖北,华中腹地、九州通衢。从中部六省今年经济“三季报”来看,湖北以GDP增速5.7%位列第一。
“在长江经济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今日之湖北,正沿着习指引的方向,承接深厚的文化渊源,依托鲜明的产业特色,在高水平发展的宽广航道上奋楫扬帆。
中部崛起,“支点”湖北如何发力?带着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随着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组织的中央媒体青年编辑记者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走进湖北。
重创新,湖北既有底气也有底蕴。在我国北斗产业的发展版图上,湖北的重量不言而喻。
2023年,湖北省北斗产业规模达660亿元,发展总实力位居中部第一;全球首款通导遥多功能融合芯片、国内首款车规级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全球首颗医学遥感科学实验卫星均是“湖北造”……在全国率先把北斗产业作为全省优势产业进行突破性发展的正是湖北。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有北斗芯。”在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绍伟看来,中国要想在国际上有话语权,北斗系统是前提。2015年,梦芯科技完全自主研发的芯片“启梦MXT2702”横空出世,这是中国首颗40纳米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并成功实现量产投入市场,填补了湖北北斗产业“无芯”的空白,斩获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与此前“北斗芯”困境相似,中国车规级高算力芯片也曾面临着“卡脖子”的严峻现实。
“我们的芯片有两大核心IP,分别对应图像信号处理和神经网络处理,就像人的眼睛和大脑,负责看得清和看得懂。”位于武汉的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单记章介绍说,从华山系列高算力芯片到武当系列跨域计算芯片平台,“黑芝麻”通过自主创新打造的两大高科技产品“利器”,让其成功站到全球智能汽车车规级芯片领域的领先行列。
越是走在前列,对风险挑战的感受就越直接。在世界经济衰退、贸易投资疲弱的背景下,湖北经济发展要抢得先机、赢得主动的难度并不小。
追光向新求破局!湖北给出了响亮回答。如今的中国光谷,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光模块研发生产基地。
今年6月,由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空芯光纤,用气体替代玻璃传输,创下多项光通信传输纪录。“以前光纤是要靠进口,取名长飞就是想打造长江边上的飞利浦。如今,通过技术创新,长飞实现了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并连续八年保持行业领头羊。”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昕表示,公司还紧跟国家战略,在光器件及模块、第三代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努力开辟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科教优势孵化出技术,产业革命提供优质赛道,武汉“追光”厚积薄发又适逢其时。
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是加工异形曲面零部件的利器,代表着全球激光数字控制机床最高的技术水平,但过去我国对它一直依赖进口。2014年,脱胎于高校的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出国内首套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2023年,关键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华工科技用自主创新,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全球激光行业中一步步稳稳占据“中国造”应有的市场地位。
中国经济由快速地增长阶段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既要“喜新”,也要“改旧”。湖北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向“新”跃迁,让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走向新质生产力时代。今年1月,武汉经开区以实际行动“助东风”“挺东风”,把管委会原办公大楼(俗称“红柱子”)交付给东风汽车,打造东风汽车全世界创新中心。
在创新中心大楼内,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与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吕海涛介绍,前不久,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当时下线的正是东风汽车的“岚图知音”。
2021年,东风汽车开始实施“东方风起”计划和科学技术创新“跃迁行动”,全速向新能源转型;2022年,东风汽车牵头联合中国信科等8家企业和事业单位,共同成立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并在今年11月发布了全国产化高性能MCU芯片DF30,填补了国内空白。
“红柱子”在变,湖北的汽车产业也从始至终保持战略定力,在更大力度改革开放中激发破局的力量:2024年,湖北全年汽车产业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已建成新能源汽车产能迈上150万辆量级,集聚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超300家,正聚焦打造世界级万亿汽车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完善的ECO来支撑,这个生态系统涉及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诸多要素。在探索统筹创新资源、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的大背景下,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去年6月,湖北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以技术供需对接为核心,建立起汇集全国海量创新资源的‘天网’平台,通过在线发布需求,技术供需双方就能找到彼此。”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建青说。
针对以往科创对接中的痛点,科创供应链公司创新作答:平台给每条信息都配备了“技术经理人”,在AI智能匹配的基础上,技术经理人进一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再全流程参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对接,实现“1天对接、5天详细沟通、15天给出方案”,跑出了科创“光谷速度”。
以“链”破局,用科创链带动产业链,聚合起光谷企业的科创能量场,构建光谷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提升了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创新活跃度,也为全国科学技术创新探索出科创供应链的光谷实践。